预算控制
学习目标
了解财务预算的含义、财务预算的要求、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数据来源,掌握财务预算的内容、编制程序,尤其是财务预算的控制方法。
财务预算的主要内容
财务预算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反映企业财务目标,控制企业财务活动,保障企业财务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具体预算的有机整体。它包括营动收支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
1、营运收支预算:营运收支预算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财务费用,包括营动收入预算、成本支出预算、纳税预算、财务费用预算、营业外收支预算、其他业务收支预算、投资收益预算和利润分配预算。
2、资本性收支预算
资本性收支预算包括资金来源预算和资金支出预算。
资金来源预算:企业内部可用于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公积金、公益金等,另外就是企业外部社会筹资、银行融资等。
资本性支出预算:技术改造、小型基建等工程项目均依据当年投资计划,以前年度未完成项目计划和当年预计项目计划进度编制;对外投资预算依据对外投资项目计划和预计当年现金出资额度编列;偿还长期负债依据各类长期借款协议以及当年预计形成的还贷能力计算编列。
3、现金流量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支出、余缺和融通情况,是以现金流量方式对营运收支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的综合反映。包括现金收入预算、现金支出预算和现金融通预算。
4、资产负债预算
资产负债预算是对实施营运收支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后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的预计和综合反映。由财务部综合营运收支预算、资产性收支预算、现金预算,对预算年度末的资产、负债、权益情况进行预计编制。
财务预算编制程序
财务预算的编制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编制预算时,需要对财务预算的编制方式和编制程序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1、编制方式
各企业常用的预算编制方式为“二下一上”式。
企业管理层首先将财务规划确定的预计损益表分部门下达,作为各部门编制预算的控制目标(一下);各部门根据控制目标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分季度的预算草案,并上报企业财务部门(一上);财务部门对各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和综合平衡,编制出正式的财务预算,并报企业管理层,然后再由管理层交董事会讨论批准后,正式下达给各部门执行(二下)。
2、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
财务预算是经营预算中其他预算的汇总,编制财务预算应以其他预算为基础。具体编制程序为:
⑴根据相关法规和管理服务合同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的内容和收费标准等),编制资本预算及年度收入预算。
⑵以收入为预算基础,编制营业成本预算,即直接材料费和直接人工费预算。
⑶依据收入预算,编制管理费用预算。
⑷根据收入预算、营业成本和管理费用预算等,进而结合企业的收付款政策和资本预算,编制现金预算。
⑸综合所有各项预算,编制利润预算(预计损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财务预算控制
财务管理部门实施财务预算控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财务预算控制系统
建立财务预算系统包括建立财务预算控制的组织系统和信息系统,建立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财务预算控制组系统是财务预算控制的组织保证,包括专门机构的设立、人员的配置、岗位责任的确立以及责任中心、利润中心与投资中心的建立。
信息系统包括建立各种量化的控制标准(指标),它是实施财务预算控制的依据。信息系统还应包括信息反馈系统,以保证各种信息能及时传递和反馈,保证控制措施的及时落实。
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是实施控制以及对考核结果进行处理的有关规定,它们在制度上保证了财务预算控制的有效实施及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建立行政一把手领导,经营副总、总会计师、财务主管及审计主管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本企业所有资金收支计划及预算的总体平衡、宏观协调、研究、控制、考核和审批。
⑵明确财务部门是财务管理的综合归口部门,主要负责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财务预算的日常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及财务预算方案、结算报告的编制,财务预算的监督实施及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考核、参与预算项目的经济论证评价。
⑶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责,审计部门要参与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和评审。
⑷建立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使其形成相对独立运转的制度管理体系,以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其具体制度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审批程序、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考核制度等。
2检查监督
根据信息系统确立的标准,实行监督、检查,比较实际执行结果与标准之间的差异。
3分析原因
实际执行结果与财务预算的标准之间必然会产生偏差,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这些偏差,责任者是谁,应该予以明确。
4、纠正偏差
提出纠正偏差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
5、奖惩兑现
根据监督检查结果,落实责任,兑现奖惩办法。
成本控制
学习目标
了解成本控制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成本控制的原则,掌握建立成本控制标准、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控制业绩评价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1、定额制定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时,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
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几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⑴计量标准化
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就无法获取准确的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
⑵价格标准化
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
⑶质量标准化
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⑷数据标准化
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3制度建设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
在实际工作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是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建立成本控制标准
1、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排除了不该发生的流费。
2、企业建立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实行标准成本制度,就是要以应该发生的成本为基础,结合企业业务活动的情况,对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和控制。
标准成本的制定方法为:
⑴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是用统计方法、工业工程法或其他技术分析方法确定的,包括必不可少的消耗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损失。
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是预计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包括发票价格、运费、检验和正常损耗等成本,是取得材料的完全成本。
⑵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的用量标准是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是各个工序的汇总,是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必要的间隙和停工时间,如工间休息时间、调整设备时间、不可避免的废品耗用工时等。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是指标准工资率。如果是计件工资制,是预定的每件产品支付的工资除以标准工时。如果是月工资制,需要根据月工资总额和可用工时总量来确定。
⑶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①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标准,它在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时已经确定。有些企业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用量标准。作为数量标准的计量单位,应尽可能与变动制造费用保持较好的线性关系。
变动制造费用价格标准是每一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其计算公式为:
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②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计算,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不需要制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如果企业采用完全成本计算,则要确定。
固定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与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相同,包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其他用量标准等,并且两者要保持一致性,以便进行差异分析。它在制定直接工工标准成本时已经确定。
固定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其每小时的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是企业在不能准确预测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主要用于各种间接费用预算,有些企业也用于利润预算。
1、弹性预算的特点
①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
②是按成本的不同形态分类列示的,便于在计划终了时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应当达到的成本水平),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在更加现实和可比的基础上。
2、弹性成本预算的编制
⑴选择业务量的计量单位。
⑵确定适用的业务量范围。
⑶逐项研究并确定各项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⑷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达。
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根据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是目标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的产物。
1、目标管理的要求
⑴在最高层设置初步目标。
⑵明确组织的任务。
⑶设置下属人员的目标。
⑷拟订目标的反复循环过程。
2、目标成本的确定
⑴初步测算。
⑵可行性分析。
⑶分解。
思考
1、财务控制的概念是什么?
2、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3、在调动全体员工成本控制积极性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财务管理部门实施财务预算控制,一般应遵循哪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