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烦恼,还是乐在其中,30岁似乎都是一个转折点。
三十,而立之年。这一年,对于职场会计人,是烦恼聚集的一年,也是职场发展中一个新的起点。他们有人在职业发展上面临着瓶颈,他们有人在周而复始的重复性工作中感到乏味可陈,他们有人为没有在30岁之前建立起好的事业基础而焦虑,他们也有人正是在这一年获得职业提升、开启新的职业旅程。
从这一年开始,你不再是、也不再满足于成为职场上那个被动旋转的陀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进取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蜕变。
倦怠期,还是充电期?
聂丰丰,现在就职于一家大型金融企业。自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她已工作了8年。回想起自己的30岁,聂丰丰坦言,当时的确面临着诸多的职业困惑,也曾有一段时间,找到前辈、同事、同学、家人不断地聊自己的困惑,希望从别人的建议或发展路径中寻找到自己的路。
所幸,这段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聂丰丰果断决定,为了走出这些困惑,准备换工作,目标为一个相对市场化的行业或公司。
当时,聂丰丰对自己的工作已非常熟练,而工作本身又比较重复,接触新东西的机会比较少,她感到即便想要努力也找不到方向。这正是很多30岁财会人都曾遭遇的职场倦怠期。
决定跳槽后,聂丰丰开始着手准备相关证书的考试,同时请同学或朋友帮忙留意各种机会。
虽然最终的结果没有换公司,但聂丰丰拿下了证券从业资格证和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一级证书后,在集团内成功实现转型,调整了部门,而这个部门正是她所心向往之的部门。
回想起那段时间自己的挣扎与烦恼,聂丰丰说,虽然与别人交流,或者参考与自己类似的同事的发展路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去走,要依靠自己去思考去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要紧,那就从充电开始,边走边想。
找对位置
毛绮,现任中华女子学院财务处处长。从1998年进入职场起,如今她已工作了16年的时间。
30岁的时候,她已经是一名副处长,并从财务处调到审计部门工作。回想30岁的时光,毛绮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挑灯夜读,边工作边学习,攻读会计学专业硕士的那些日日夜夜。
现在她所带领的财务团队呈现年轻化,14个同事中,35岁以上的有6人,而28岁到35岁的则为8人。或许,是因为正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同事居多,毛绮对30岁会计人的职场困惑很熟悉。
毛绮介绍,她常常和自己的下属们聊天,年轻的同事们遇到困惑也喜欢和她聊聊。从她了解的情况看,30岁左右的会计人很多都是因还在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看不到前途而感到迷茫,甚至对自己是否以会计为终身职业产生一些怀疑。
毛绮也曾走过30岁,在她看来,重要的工作不可能给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人,而基础性的工作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能力,一些看似平常的工作中也总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而带的下属多了,毛绮也感到,在职场,作为会计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对位置。每个人的路都是不一样的,也并非每个人都是要走向领导岗位的。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会计,那也是一种成功,或许,这也更适合一些人的发展。
“一个团队的稳定最重要在于各司其职,在我组建团队的时候,中坚岗位就这么多,那么,招聘的能力较强、进取心较高的人也只能这么多。而其他一些岗位,可能更希望招一些能够踏踏实实做基础工作的人,以此保持整个团队的稳定。”毛绮说。
“30后”时代
无论是什么样的30岁,在经历过那场职场困惑后,“30后”时代都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
30岁之前,毛绮曾对是否一辈子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产生过动摇,她想过去企业,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她却意外发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同样具有精彩之处。
一位民营企业的会计主管说,自己30岁之前是一个努力转战在各个考场的财会人,拿了很多证书,而30岁之后,他突然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财会工作已经转向要更多地学习如何影响别人和领导团队。而后,他自己也从那个考证达人渐渐改变,成为一个财会团队的领导者。
30岁到来的那场职业困惑距离还太近,但聂丰丰仍然鲜明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变化。她总结了一下:以前自己对工作没有分类,任何工作都力求做到100分,而现在她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分类执行;以前她只会简单地按照领导的要求完成工作,而现在工作中她会加入自己的思考,并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及时与领导交流;以前她更多地是埋头于工作,而现在她还会随时了解公司的一些最新情况。
当然,对于“30后”职场人而言,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心态上的。他们在工作中依然努力,他们像刚进入一个机构时那样充满职业理想,但变化的是,他们已经学会心态平和地看待问题。
他们不再急于求成,他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道路,他们也更有耐心打磨自己,力争成为被发现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