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可以肆意从客户账户划来又划走资金、可以让别人背黑锅、还可以演变成无所不能超级掮客,甚至还可以5毛钱一条出售客户信用卡信息。是时候反思了,别总是这么任性!
当相同的悲剧再次扑向泸州老窖,最悲惨的莫过于千千万万投资者。继去年曝出1.5亿元巨资丢失后,泸州老窖再次面临3.5亿元巨款的“不翼而飞”。受此影响,本周一,泸州老窖股价重挫9.57%。
在媒体抽丝剥茧中,同上次如出一辙,3.5亿巨款异常主要是因存款销酒而起。何谓存款销酒,说白了就是酒企去银行存款,银行帮助酒企卖酒。这种各为其利、一拍而合的行为,已成为酒类行业心照不宣的规则。
利益规则的逻辑也很简单,即为酒企存款越多,银行卖酒的数额越大。银行按照酒企存款总额的6%——12%,作为卖酒的销售额。于酒企而言,堪称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不断向银行存款,既可以享受银行固定利益,也不愁库存出路。同样,银行揽到高额存款,举手间利用手中客户资源顺手做个人情。
为何好景不长?问题的关键是资金掮客。上述存款销酒本质上属于银行变相揽储行为,是银行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逃避监管,有了资金掮客的出现。资金掮客如银行一样,实质上都属于中介,均是空手套白狼。只不过,银行披上金融服务的外衣,而资金掮客只能利用信息优势不断地创造性缔结诸多桥梁并赚取收益。特别是,酒企对存款销酒模式越依赖,资金掮客作用越大。因为银行所谓的客户资源维系不了酒业的库存,更何况银行玩转风险的能力始终高出一筹。
显然,资金掮客吸收了银行规避的风险。其要做的不仅要给予兑现银行对酒企所有的利益承诺,而且还要想法设法赚钱。可是,通过依赖卖酒赚差价又是笑话,因为完全没必要绕道银行。其赚钱的手段则是先骗取酒企长期存款,伪造担保协议向银行短贷,再高利贷放给其它更短贷的借款者。
说穿了,存款销酒玩的就是时间差,七个葫芦六个盖。之所以花过多笔墨在于,银行才是故事的始作俑者,也只是揭露存款销某某模式的冰山一角。
首先,酒企只不过是某个普通的样本。类似的各种有需求的商品亦能变通成类似的样本。例如,银行可以卖酒,也可以卖汽车、手机、奢侈品等等。这种需求商品样本的变通应该起于揽储所需银行自身所需内耗(眼花缭乱的礼品)。随着内耗的需求增大,变相加大各路商家觊觎。自然商家也是银行优质关注对象,互有所难,又各有所需。于是从最初人情雏形,慢慢的商业银行演变成无所不能超级掮客。
可以说,滋生这种土壤因素还得拜近年来银行竞争所赐。揽储发展至连跳舞广场大妈都不放过,更何况送上门来企业大户。
其次,玩转风险的能力不在于银行有多强,而是垄断优势。在监管之下,银行既需要逃避任何风险,又需要拿诱饵诱惑企业。于是,送白粉的跑腿小哥就成了炮灰。比跑腿小哥更惨的是,出了事银行没有任何关系。说白了,银行有钱。类似的案例,去年中诚信托兑付事件,被黑锅成了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哑巴吃黄连明知有风险,却又不敢得罪银行。因为攸关后续和银行的合作。
再次,按照银行的流程,即便客户存钱到银行后,只因大额数字,想取出来都有费一番周折。例如,不同级别领导的层层报批。更别提,客户从银行贷款。资金掮客又是如何挪着巨额贷款?或许只有几种可能,银行资金审批存在过失,银行存在内鬼;或者资金掮客属于酒业公司内部的人。不过,从媒体报道细节来看,后一种情况概率较低。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