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月为教材泛读阶段
每天早上早起,拿出一个小时通读经济法和税法。上班的时候忙里抽闲,在纸片上总结早上读书要点,在脑子里回顾读书情节。中午抽时间将纸片上的内容与早上晨读的教材对照,找出没有总结到的部分和出现差错的部分,再次在纸片上记录下来,并重点标记。晚上11点以前看会计,每天保证2小时,睡前1小时看审计。这样安排主要是会计需要计算、做分录,容易兴奋,不利于睡眠。而审计主要是记忆和制定工作程序,公式化、程序化的东西较多。争取12点上床,回顾总结全天学习情况。在这一个月中,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在科目之间分重点与非重点,但是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单门科目内部章节不分重点与非重点,仅仅按照教材章节的篇幅平均分摊学习时间。周末两天作为前一阶段学习的小结性复习,及时做好学习笔记。通过一个月的泛读,我对各科考试内容和涉及范围都有了一定了解。整理第一个月形成的纸片和学习笔记,对每一科目的章节重新做复习计划。比照教材,逐条列出每章节自己认为的全部知识点和疑点难点,制定第二个月的学习计划。
第二个月为教材精读阶段
根据自己已经列出的知识点和疑点难点内容,重新分配第二个月的复习时间。按照1:3的比例,即知识点一条计算为一,疑点难点一条计算为三,统计全部内容点数,并以此平分时间,包括早上、中午、晚上以及周末的全部可利用时间。当然,我还可以利用上班的有利时机与前辈或其他参考同事探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个月的复习一定要扎实,详细做好学习笔记,并将自己认为的重点要点和难点在笔记上标记出来。每天都要浏览笔记同时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
第三个月为题海大战阶段
通过前两个月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水平好像可以了,于是循序渐进地进入了实战。先找了两个版本的按照章节分类的同步练习册(习题集)开始集中做题。根据自己的水平每天尽可能多做,这样可以压缩此阶段时间。做完一单元就对照标准答案给自己打分,每单元完成后都要纤细认真地做好试后总结。总结出考点、答题情况、错误发生原因以及其他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每天做完练习后都要对照以前记录的知识点,找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一般关注的、需要加强的以及还没有掌握的,重新标示知识点。同步练习结束后,拿出1-2天的时间作为本阶段总结性复习。具体时间分配为:已经完全掌握的可以做标记不再关注,一般关注的计算为1、需要加强的计算为2、还没有掌握的计算为3.本阶段留出2周时间来作3-5套模拟试题。像真正考试一样对待每套试题,但是没有时间要求,尽量保证多得分。这样做主要是考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次测试完成后要像单元练习一样打分、分析试卷并做好试后总结。由于模拟考试综合性强,好多知识点交叉出现,这样可能就会造成由于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而影响了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的得分。将类似的失分试题专门记录在笔记上,并详细标记失分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整个模靠结束后,再次整理总结学习笔记。重点标记知识点容易交叉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薄弱点。每天都要对照笔记回忆学习过程和解题思路。
第四个月为应试强化训练阶段
拿出半个月的时间用于考试。首先到近三年的注会考试真题。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要求完成考试内容并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实事求是地给自己打分。自己逐题分析考题特点(主要指出题的方式以及角度等)、涉及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难点以及考试心得。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记录基本能达到背题和举一反三的目的。三套题目全部做完后再全部列出三套题目中的考察内容及相关知识点,并将各个知识点每年的分值以及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同时还要统计自己的得分以及失分情况。将该统计资料与自己笔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对照,再次列出最后总复习的重点和非重点内容。
最后是考试冲刺阶段
根据总复习的内容,先复习会计、审计,最后拿出1-2周的时间背诵经济法与税法中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条款,如果实在背不过原文可以放低要求,但表达一定要准确、专业。
认真做笔记和回忆式学习法贯穿我的整个学习备考过程
就这样我按照原计划的时间2年顺利通过了既定的几门考试。当然,考试中还有一个应试技巧问题不得不提。发下试卷不要急于做题,而是拿出3-5分钟快速浏览全部考试内容,先做后面分值较大的,自己容易上手的大题,最后做前面计算量大但是分值很低的计算性选择题之类。再就是考试不要图快图多,稳拿住自己掌握的知识点。不要贪图100分,只要保证70分就好了,留出失误差异10分。千万不要只想把全部题目都做完,这样可能会由于匆忙连自己会的知识点也错过了,毕竟注会考试不是看谁做的题多,而是谁得的分多。